杧果(漆樹科杧果屬植物)

分类: 365bet365娱乐场 时间: 2025-09-21 00:10:47 作者: admin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漆樹科杧果屬植物常綠大喬木植物,莖幹較細,深綠色,呈圓柱形;葉子較大,為披針形,油綠而芳;花朵呈圓錐狀,花小而多,紅色或黃色;果實較大,表皮橘紅色,表面光滑無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杧果又叫芒果,最早記載於《嶺南採藥錄》中:“芒果味酸、甘,性涼。”

杧果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有栽培,多生長於山坡,河谷或曠野的林中。杧果是喜光樹種,要求有充分的光照,抗風力較弱,對土壤要求亦較嚴格,適生於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疏鬆砂壤土或壤土。杧果的繁殖方法包括播種繁殖和嫁接繁殖,播種繁殖周期長,多採用嫁接繁殖。

據《福建藥物志》記載,杧果有生津止渴、益胃止嘔、利尿止暈的功效,主治對口瘡、多發性疣,急性肝炎、壞斗病、腳氣病、便秘、小便不利等疾病。杧果為南方著名佳果,有“熱帶果王”之稱,味香甜,汁多可口,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維生素,尤以維生素A最豐富。岑瀲的《芒果》詩曰:“若論香味頗堪珍,草木南方古未聞。落實已非無患子,虛花須驚妄談人。”表達了杧果色香俱全的特性。

基本介紹

中文名:杧果拉丁學名:Mangifera indica L.別名:馬蒙、抹猛果、莽果、望果、蜜望、蜜望子、芒果、檬果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木蘭綱目:無患子目科:漆樹科屬:杧果屬命名者及年代:L.,1825國際瀕危等級:數據缺乏(DD)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地區,生長環境,溫度,水分,光照,土壤,風力,主要品種,繁殖方法,播種,壓條,嫁接,栽培技術,選地,選種,種植,幼樹管理,結果管理,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食用價值,經濟價值,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化學成分,植物文化,傳說,詩詞,文化,縣樹,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杧果的名字來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樂語。野杧果樹的果實不能食用,印度人最先發現這種樹,並栽培成可吃的杧果,還用它來遮蔽熱帶的驕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最早是從印度引入,已有1300餘年。據一些統計數據來看,印度的確是世界上最大的杧果種植地,其杧果年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杧果總產量的一半。全世界1000多個杧果品種,在印度可以找到絕大部分。形態特徵常綠大喬木,莖幹較細,高10-2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褐色,無毛。葉薄革質,常集生枝頂,葉形和大小變化較大,通常為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長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皺波狀,無毛,葉面略具光澤,側脈20-25對,斜升,兩面突起,網脈不顯,葉柄長2-6厘米,上面具槽,基部膨大,,深綠色圓錐花序長20-35厘米,多花密集,被灰黃色微柔毛,分枝開展,最基部分枝長6-15厘米;苞片披針形,長約1.5毫米,被微柔毛;花小而多,雜性,黃色或淡黃色;花梗長1.5-3毫米,具節;萼片卵狀披針形,長2.5-3毫米,寬約1.5毫米,漸尖,外面被微柔毛,邊緣具細睫毛;花瓣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4毫米,寬約1.5毫米,無毛,裡面具3-5條棕褐色突起的脈紋,開花時外卷;花盤膨大,肉質,5淺裂;雄蕊僅1個發育,長約2.5毫米,花葯卵圓形,不育雄蕊3-4,具極短的花絲和疣狀花葯原基或缺;子房斜卵形,徑約1.5毫米,無毛,花柱近頂生,長約2.5毫米。核果大,腎形(栽培品種其形狀和大小變化極大),壓扁,長5-10厘米,寬3-4.5厘米,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肥厚,鮮黃色,味甜,果核堅硬。分布地區原產於喜馬拉雅山、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在中國海南、雲南南部、福建、廣東、台灣、四川、廣西南部及西南部等地有栽培。全世界大約87個國家有杧果栽培。從地理位置上看,北自中國四川南部,南至美洲南部,橫跨南北緯30°以內的地區都有杧果栽培,其中以亞洲杧果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約占全世界產量的80%,主產國有印度、泰國、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其次為美洲,產量約占全世界的15.2%。非洲約占6.3%。中國海南全省都有杧果種植,其中以東方、昌江、樂東、瓊中等地栽培最多;廣東省除粵北山區外,其餘各地都有杧果種植,而主產區集中在湛江、茂名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廣西杧果主要產區集中在百色、欽州、南寧、玉林及柳州的南部等地區;雲南省杧果主要分布在紅河、思茅、玉溪、西雙版納等地;福建省杧果主要產區集中在安溪、莆田、福州等地;四川省杧果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東、會理、寧南縣等地;台灣省杧果主要分布在台灣的東南部地區和台南一帶的大內、左營、新化、玉井等地。生長環境生長於海拔200-1350米的山坡,河谷或曠野的林中。杧果是熱帶和南亞熱帶常見的水果之一,適生於年平均氣溫22℃以上的地區,不耐低溫。年降水量約800-1600毫米,分布較集中。喜光樹種,要求有充分的光照。抗風力較弱,對土壤要求亦較嚴格,適生於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疏鬆砂壤土或壤土。溫度杧果樹起源於熱帶,有喜溫畏寒的特性,一般年平均溫度21℃以上,最冷月平均溫度不低於15℃,終年無霜的地方較適宜栽培杧果。杧果營養器官對氣溫適應性廣,在平均氣溫20-30℃時生長良好,18℃以下時生長緩慢,10℃以下時停止生長,當氣溫低於3℃時幼苗受害,至0℃時會嚴重受害,氣溫低至-2℃以下時,葉片以致側枝會凍死,至-5℃時,幼齡結果樹的主幹也會凍死。溫度影響杧果花芽分化的數量、質量和進程。一般來說,低溫乾旱(月平均溫度16.5℃,月降雨量小於或等於50毫米)、或高溫乾旱(月平均溫度大於或等於20℃,月降雨量小於或等於50毫米),有利於花芽分化。但花芽分化後氣溫較低時,花序發育緩慢,有利於雄花形成。氣溫升高能縮短花序發育時間,並提高兩性花形成比率,但氣溫驟然升高,易萌發混合花序,使剛開始分化的花芽又轉向枝葉生長。在豐亡果花期和幼果生長期溫度高,降雨量不太多時,則豐產而優質。如果花期遇低溫多雨,會影響昆蟲活動,妨礙授粉受精和影響幼胚生長發育,無胚果比率高,果小而低產。遇較長時間低溫陰雨,花穗會霉爛,往往造成失收。水分杧果是一種根深的果樹,比較耐旱,特別是花芽分化期更需要適當乾旱,但是,杧果開花,果實生長發育及營養生長則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嚴重的土壤乾旱會抑制營養生長,間接地影響花芽分化。而在花芽分化臨界期適當乾旱,有利於枝梢停止生長和花芽分化。杧果果實生長發育期需要水分。果實膨大期如天氣乾旱,土壤水分不足,植株會因缺水造成大量落果。在生產上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灌水,減少落果。果實發育後期,驟然降雨會導致裂果,成熟期雨多會誘發炭疽病和影響果實外觀和品質。杧果幼苗階段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如水分供應不足,則抽梢次數少。但抽發新梢時濕度過大,會引起病蟲害。光照杧果是喜溫好光果樹,在光照充足的地區或年份,花芽分化期早,有利於授粉受精和果實生長發育。光照不足條件下,病蟲害多,光合作用差,營養積累少,花芽分化遲。幼齡豐亡果園,投產期因樹冠較小,果園透光性好,樹冠各個方向的光照時間差異不大。因此,植株開花結果無明顯的方向差異;成齡杧果園,樹冠的西、南方向光照強,花芽分化早,東、北向光照較西、南向弱,花芽分化較遲,開花時間也較晚。土壤杧果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土、黏質土都可種植杧果,但漬水、瘦薄及鹼性土、石礫土不宜種植。而圖層深厚2-2.5米、pH5.5-7.5、地下水位在2-3米以下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至砂壤土,排水良好、滲透性和供水力強,最適宜種植杧果。

風力果樹體高大,大風或颱風會折斷枝條,整株被刮斷或颳倒。杧果果實較大,果柄較脆,大風會造成嚴重的落果或果皮損傷,影響果實外觀,降低商品果率。杧果樹適宜微風常吹、空氣流通、空氣濕度較低的開闊地帶生長。因此,選用適當的株行距,有利通風透光,並要對成齡杧果樹強迫矮化,控制樹體高度,以利於提高抗風能力。如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對1988年種植的5.5公頃杧果園,採取重剪,強迫樹體矮化,使10齡杧果樹,樹體平均高度不超過3米,從而提高了抗風能力。1996年9月9日,15號強颱風襲擊該所,最大風力已超過12級,經過矮化處理的4000多株杧果樹,斷倒率只1%,平均風害級別只0.47級。第二年就能恢復生產。主要品種杧果品種、品系很多,全世界約有1000多個品種,而中國各地優良品種約有70餘個。根據花中有無花盤將杧果分成兩部分,即印度組系和印支組系,共有41種,其中可食用的有15種,幾乎所有食用杧果品種都屬於印度次大陸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 L.)這個種。此外,中國野生類型有幾個種,如桃葉杧果、冬杧果等。杧果栽培歷史悠久,所形成品種、品系很多,在眾多的杧果品種中,從果皮色澤看,有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紫紅色的;從果實形態看,有圓果型、長果型等;從果實成熟期看,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種;從胚性特點看,有單胚和多胚兩種;按生態分類,可分為印度品種群、印度支那品種群、印度尼西亞品種群和菲律賓品種群。由於杧果的國家間及地區間頻繁引種,各地的品種處於不斷的交流交換過程中,主栽品種也逐漸在調整和變化。如中國在20世紀60-70年代各地主栽泰國柱(又名青皮杧)、蜜杧、金錢杧、鷹嘴杧(Golek,引自印度尼西亞),到20世紀90年代便主要栽種象牙杧、紅皮杧、紫花杧等。各地通過廣泛的引種和試種,選擇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品種,滿足市場的需要。世界主要品種阿方索(Alphonso)尼龍(Neelum)達謝哈里(Deshehari)班根帕里(Banganpalli)費茲利(Fazli)班加羅拉(Bangalora)蘭格拉(Langra)穆爾古阿(Malgoa)派里(Pair)馬利卡(Mallika)呂宋杧(Carabo)青皮杧(Okrong)白象牙杧(Nang klang-wan)白玉杧留香芒馬切蘇(Maeheso)緬甸杧鷹嘴杧斯里蘭卡811肯辛頓(Kensinton)海頓(Haden)愛文(Irwin)凱特(Keitt)肯特(Kent)吉爾(Zill)里本斯(Lippens)湯米·阿特瓊斯(Tommy At kins)文帝克(Vandyke)中國栽培主要品種品種名稱特徵特性尼龍原產於印度南部馬德拉斯邦。中國杧產區都有種植。果實成熟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成熟期已屆立秋,故名秋杧。果實斜卵圓形,平均單果重250-300克,最大650克。果皮粗糙,易感煤煙病及炭疽病,致使果皮變黑,外觀較差。成熟果皮青綠,經後熟變黃色。肉質細滑,橙黃色,纖維極少,味甜,略有椰乳香氣,並帶有松香味。品質中上。單胚。豐產性能較好,種5-6年就能豐產,平均株產20-40千克。果實外觀較差,售價低。近年來海南省已逐年以優良品種高接換冠。達謝哈里又稱雞蛋杧或椰香杧。原產印度。中國海南、廣東、台灣等省均有種植。果實卵形,較小,近似雞蛋,平均單果重170克。成熟時果皮黃色或青黃色。果肉橙黃色,質地緻密,味甜,有椰香味,風味極佳,纖維少,品質上等。果實耐貯運。樹勢強,樹冠大,適應性較強。因風味好,品質優良,所以市場銷價要比一般品種高。但該品種對光照敏感。在多雨地區隔年結果現象較嚴重,在乾旱、光照充足地區結果較好。呂宋杧原產於菲律賓。中國引種較早。1938年由香港引入湛江。在中國又叫蜜杧、金錢杧。果實長卵形,先端較尖,平均單果重200-250克,最大可達350克。果實成熟時果皮鮮黃色或深黃色。果皮光滑。果肉橙黃色,肉質細滑,纖維極少,甜酸適度,可溶性固形物為16-17%。品質上乘。核小而薄、多胚,可食部分占70%。果實較抗炭疽病。樹勢健壯,樹形開張。果實成熟期在海南、湛江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廣西南寧為7月中下旬。大小年結果較明顯,在春季乾旱地區結果較好。青皮杧又叫泰國白花杧。原產於泰國。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四川等省(自治區)均有少量種植,其中以海南種植較多。果實腎形或長橢圓形,有明顯腹溝。成熟果皮為青黃色或暗綠色,故名青皮杧。平均單果重200-250克,向陽面果肩有紅暈。果肉淡黃色至奶黃色,質地柔滑、多汁,味甜清香,纖維極少,可溶性固形物為17-24%,可食部分占70%。果皮薄,多胚。樹幹分枝較直立,形成長橢圓形或長卵形樹冠。果實成熟期,在海南5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在廣西南寧7月中下旬,在雲南西雙版納7月中旬。在春季於旱地區一般能年年結果。在春季陰雨天較多地區產量不穩。白象牙杧原產於泰國和馬來半島,20世紀30年代引入海南,現已成為海南省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略似象牙,頂端略呈鉤狀,平均單果重300-400克。果皮乳白至奶黃色,外觀引人注目。果肉奶黃色,味清甜,無纖維,品質上乘,較耐貯運。植株高大枝條粗壯,10齡樹最高產單株可達60-65千克。裂果較多,因樹體高大,抗風性較差。白玉杧20世紀30年代從馬來西亞引入中國海南文昌,故又叫文昌白玉杧,是海南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橢圓形,比白象牙短,品質和白象牙近似。果腹凸,果頂略尖,成熟時果皮淺黃色。果肉乳黃色,嫩滑,味清甜,纖維少,品質上乘。較高產、穩產。留香杧原產於斯里蘭卡。20世紀60年代,先後從新加坡和斯里蘭卡引入海南。果實成熟期5-6月,果皮黃綠色至淺黃色。果肉橙黃色,味甜芳香,多汁,纖維少,鮮食品質較好。產量中等,是海南省主栽品種之一。馬切蘇原產緬甸。1961年引入雲南熱帶作物研究所。果實長橢圓形,有明顯腹溝,果嘴突出明顯。果實中等大,平均單果重270克。果皮黃色,果肉橙黃色,纖維較少,品質中等,是雲南省主栽品種之一。樹勢較強,豐產、穩產,晚熟。愛文杧是美國佛羅里達州1945年從印度第三代里本斯實生樹中選出的品種。果實長卵形,平均單果重340克。果皮鮮紅美觀。果肉橙黃色,無纖維,香甜軟滑而多汁,品質好。據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測定的結果,各項指標均優於兩廣主栽品種紫花杧,可食率為87.1%,可溶性固形物為16%,總糖為14.7%,總酸為0.16%(以檸檬酸計)。植株較矮小,花期早,如果花期遇到低溫陰雨天氣影響,會結無胚果,果實小,產量低。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採取延遲花期技術處理後,可使花期延遲至3、4月份,避過不良天氣的影響,提高了產量。平均單果重350-650克,平均株產40千克左右。該品種是台灣省主栽品種之一,海南、湛江近年也有少量種植。吉爾吉爾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於1937年從海頓實生後代中選出的品種。1984年,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澳大利亞引進,根據試驗編號命名為紅杧6號。果近圓形,果皮紫紅色至紅色,果肉深黃色,多汁,纖維中等,平均單果重250-500克,可食部分占82.3%,可溶性固形物為15.8%,總糖13.8%,香味濃郁,含酸量少。味甜,品質好。較豐產、穩產。在粵西地區果實成熟期為8月上旬至中旬,是晚熟品種。該品種果實生長後期易感炭疽病。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省(自治區)均有種植。粵西1號杧該品種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呂宋杧實生群體中選出的品種,是廣東省主栽品種之一。海南、雲南、廣西、四川等省(自治區)也有少量種植。果實長卵形,果頂較尖,果皮光滑,成熟後果皮青黃或黃色,外觀和呂宋杧相似。平均單果重150克,最大300克。果肉深黃色,嫩滑多汁,纖維中等,可食部分為64-72%,可溶性固形物為17%,總糖為15.8%,總酸(以檸檬酸計)為0.28%,味甜而清香,品質優良,較高產、穩產。成齡樹每畝產量可達1000千克左右。果柄較細,抗風性較差,但因果實成熟期較早,在粵西地區6月中、下旬成熟,一般能避過颱風的影響。紫花杧紫花杧是由原廣西農學院從泰國豐亡的實生後代中選出,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自治區)。果實呈斜長橢圓形,兩端尖。果皮灰綠色,向陽面淡紅黃色,經過後熟轉深黃色。果皮蠟粉較厚,果肉橙黃色,纖維極少,果汁較多,肉質細嫩堅實,可食部分為64-73%,可溶性固形物為13-15%,含糖量為12%,含酸量為0.09-0.65%,品質中等。果實外觀美,耐貯運。果實成熟期,在海南7月上旬,在廣東、廣西7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量較高,6年生樹每畝產量2 093千克。由於果實含酸量高、口感差,市場銷價低。近年來該品種植株經過颱風搖動後,會引起嚴重的流膠病,致使枝條枯死。采果前落果較嚴重。桂香杧桂香杧是原廣西農學院以秋杧和鷹嘴杧雜交選育出的品種。果實長橢圓形,平均單果重215-360克。果皮淡綠。經貯藏後轉為黃綠或暗黃色。果肉橙黃色,纖維極少,肉質細嫩多汁,充分成熟後香氣濃郁,可食部分占69%,可溶性固形物為14-17.5%,含糖量為11.5-16.2%,含酸量0.08-0.56%,品質一般。果實成熟期在海南7月上中旬,在廣東、廣西7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量較高,經品比試驗,七年生平均每畝產894.8千克。果實不耐貯運。桂熱杧10號桂熱杧10號是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從黃象牙實生變異單株選出的品系,為廣西主栽品種之一。果實長橢圓形,果嘴有明顯的指狀突出,平均單果重433克。果皮黃色,果肉橙黃色,肉質細嫩,纖維極少,多汁。可溶性固形物為19-22.9%,可食部分占72%,味甜,鮮食品質優良。采果後需經催熟處理,否則容易出現果實成熟不均勻。南寧地區果實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是個晚熟品種。台農1號台農1號是台灣省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選出的品種,主要分布在台灣省。海南、廣東近年已引種。果實較小,扁卵形,平均單果重221克。果皮橘黃色,果肉橙黃色。肉質細嫩,多汁,纖維極少,含糖量20.3%,甜度高,香氣濃,可溶性固形物為20%,品質優良。果實抗炭疽病,耐貯運。樹冠較矮,節間短,抗風力較強。因果實外觀美、品質優良,商品性強,市場銷價比一般品種高。因此,海南杧果產區東方、昌江、樂東等地都有計畫地將前期種植低產、劣質的品種以台農1號換冠。三年杧又稱金杧。原產於雲南省。德宏、西雙版納栽培較多,是雲南省主要栽培品種之一。樹勢中等,樹冠圓頭形,樹形緊湊。果實斜長卵形,中等偏小,平均單果重200克,味甜而微酸,汁多,香味濃,纖維較多,品質一般。在雲南、廣西、四川等地都表現較高產。攀西紅杧攀西紅杧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從呂宋杧實生群體中選出的品種。果實長卵形,果頂較尖。果實底色為黃色,蓋色為紫紅色,平均單果重154-200克,最大可達300克。果肉橙黃色,可食部分占68-70%,可溶性固形物為24.8%,總糖為22.7%,品質優良。在四川果實成熟期為7月中旬。金煌杧金煌杧是台灣省黃金煌先生選出的品種。果實特大,長球形,果頂突出稍彎曲,肉厚、核扁小。平均單果重1200克,最重可達2.4千克。成熟時果皮橙黃色,果肉橙黃色,味甜,纖維極少,可溶性固形物為16.6%,品質上乘。樹勢強,樹冠高大。果實成熟期在粵西地區為7月中、下旬。參考資料來源:

繁殖方法杧果苗木的繁殖可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投產遲,植株變異大,只在選種中套用。生產上都用嫁接苗種植,用實生苗作砧木,用階段發育成熟的優良品種枝條作接穗。嫁接繁殖包括培育砧木苗,嫁接等環節。播種採種:在中國海南一般2月前後開花,5月前後果實成熟,但在廣東湛江等地區,果期常延至7月,當果實由綠色轉為淡綠色時即可採收,需要實生繁殖的要到充分成熟時採收,採下後選果實整齊、肥大、無病蟲害、皮光滑並具光澤、果肉味香甜和纖維少的果實。一般出種率13-15%,種子乾粒重13026-14756克。播種種子處理:種子不耐貯藏,應於剝離果肉後即行播種,成活率較高。播種前應進行處理,用竹刀刮淨種皮上所附著的果肉,置水中洗淨甜味,放通風處陰乾後播種。為了加速種子萌發,還可用乾淨的細河沙進行層積催芽,並經常注意保濕和通風。或將種子剝去種皮後播種,則發芽快且整齊,但要注意排水和土壤消毒,以免種子霉爛。播種方法:圃地宜選向南、肥沃、排灌便利的砂壤土或壤土,採用條播法播種,條溝距10厘米,深4-5厘米,將剝去種皮的種子按4厘米的等距排列後,覆土1-2厘米,床面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以保持床面濕潤,早晚淋水,7天左右開始發芽,發芽時間延續10天左右,發芽整齊後及時揭去蔭棚進行煉苗,當幼苗長出2對真葉,真葉轉青後就可移入營養杯中培育,經過2-3個月的精心管理,苗高30-50厘米時就可出圃定植。作為嫁接砧木用的則要移入口徑15厘米,高25-30厘米的大營養杯中培育,翌年春季末期當苗高80-100厘米。基莖粗1-1.2厘米以上就可進行嫁接。壓條一般在3-4月間,即新梢萌芽最盛,並易於剝皮時,取2年生直徑1-2厘米的枝條,行環狀剝皮,然後以腐殖土包埋,約60日即髮根,成活率達95-100%。嫁接主要採用芽接法。芽接期以5-6月最好,秋季亦可進行。接穗用當年生枝條,砧木用1年生幼苗,接後約40-50天即可成活,一般由實生苗至芽接成活後的苗木定植,需經過1年的時間。栽培技術選地杧果可種在坡地,也可種在平地。坡地果園坡度要小於25°,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水源充足;平地果園要選擇在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地勢較開闊的地方建園。選種品種選擇是杧果生產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品種的特性及市場銷路等確定主栽品種。一個果園可主栽1-3個品種。如在粵西地區颱風出現比較頻繁,應種早熟品種為主,避過颱風的影響,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種植多在春秋兩季進行。營養袋育的苗,傷根少,一般來說可隨時種植,但是仍以春秋兩季種植較好。種植密度視品種、地勢、土壤狀況而定。樹冠大的品種應疏植,樹冠矮小的品種可適當密植。一般以每畝種42-56株。定植方法是挖穴深寬80厘米左右,要求在定植前半年挖好。經暴曬風化後施有機肥15-25千克、過磷酸鈣0.5千克,與表土充分混合後回穴。種植前,先將植穴土墩挖開一個30-40厘米的穴,將袋苗輕放入穴內,除去塑膠袋,分層蓋回表土,輕輕壓實。苗的根莖交界處高出地面2厘米為準,再蓋上一層鬆土,並將土堆成內低外高,形成窩狀以便淋水。然後,用草覆蓋樹盤,淋足定根水。隨時檢查,如有死苗及時補植。種植